我也反思过,觉得自己是变态,但是现在释然了
性与爱与人的各种需求都是密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类文明的发展中,男与女的性爱由于最大众,最实用,被神圣化了,过去无数人都在为自己沉溺于性与爱的快感中开脱,最后选择了一男一女的婚姻模式作为社会结构的基石与道德秩序的锚点。这种选择并非偶然,而是人类在漫长的试错中,为平衡个体欲望与社会稳定所达成的某种妥协。
一方面,婚姻制度通过赋予性关系以合法性,将原始的生殖冲动与情感依恋纳入可管理的范畴,从而避免了因无序竞争而可能引发的冲突。另一方面,它又将爱情与责任捆绑,使激情不至于完全淹没理性,也为后代的繁衍与教育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然而,这种制度化的“神圣”背后,始终伴随着压抑与挣扎。如果我无法或不愿进入此种模式的情感与欲望,往往被贴上“异常”或“不道德”的标签。
想到这里我就释然了,所有人都同等的“变态”,只不过他们正好严丝合缝的进入了道德设定的空穴中,或者棱角不多差强人意,于是乎他们就符合社会伦理了,我只不过形状不一样罢了。
以前我一直辩解喜欢男娘就是异性恋,毕竟ta们都有女性的外表,但如果掀开裙子发现没有那根“吊”,也会兴致大减。这时我才恍然大悟:我喜欢的既不是一个抽象的女人概念,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男人,而是那种只存在于边界的美——是精心的雕琢与呈现,是某种悖论般的、游移的吸引力。这种欲望,拒绝社会伦理的陈旧篮子轻易装走。
什么异性恋、同性恋,甚至LGBTQ+等等标签,它们既是社群争取权利的堡垒,从另一个角度看,又何尝不是传统观念甚至“新正统”观念为我们提前准备好的空穴?它要我们削足适履地钻进去,整个世界仿佛一个巨大的分类学机器,急于给每个人贴上标签,以便于识别、规训,甚至审判。
但欲望的河流,其本身是混沌而奔放的。它从不按照地图来流淌。真正的自我,远比任何标签都更复杂、更生动、更矛盾。我们不是拼图,必须严丝合缝地嵌入某个预设的框架,所有男娘都是独一无二的璞玉啊。